总结2019年对主力机的选择

之前2019年的时候,出于各种考量,决定买了一台新的笔记本作为主力机。今天呢,于2021年,基本可以对当年的这个选择做一个定论了。总的来说,还算可以,虽然还是有不少失误。


旧的主力机

旧的主力机是一台mac pro,大约是4代i7,8g内存。是一台公司淘汰买进来的机器。买进来后,作为主力机用于开发。

首先这台mac作为主力机好的方面是,确实便携性来说是蛮不错的。19年上旬的经验表明:以我的身体状况来说能够承受背着mac长途跋涉,包括几乎一整天的徒步和翻山。的确,就主力机的角度来说,19年的经验的确是不错的。毕竟我甚至在一整天的长途跋涉之后仍然能用这台mac完成相关网络配置工作。

问题在于19年中旬的经验其实暴露了mac的不足。就主力机来说,我对其的期待应该是在各个方面均能够满足大部分的需求,同时要能完全承担所有开发需求。

但不得不说mac在游戏方面的能力实在是难以接受。基本就连一些cpu密集型的游戏都无法很好的运行。因此mac作为主力机,虽然便携,但是几乎只能用作开发。娱乐方面mac是非常不可靠的。

至于开发需求,这台mac只能说能承担大多数的开发需求。主要的瓶颈是内存和硬盘。尤其是在无法依靠测试环境的情况下调试mobile,或者是在学习和在本地测试k8s,这个时候这台mac完全就是灾难。扩展内存和硬盘是可能的,但听说似乎很难,也不想继续投入。

同时,思考19年上旬长途跋涉的经验来说,其实mac提供的性能远远超出了需求。事实上网络配置这一块平板就能完全胜任。而19年中旬娱乐不满足的情况来说,对于主力机来说,满足基本娱乐需求是必须的(尤其在我本身就倾向于CPU密集型的游戏的情况下)。

而作为一个相对谨慎的人来说,不同需求之间一定会有隔离的需求。比如游戏的环境应当完全与开发隔离开。因此虚拟机基本就是基本操作。想想看,mac上开一个virtualbox跑windows,然后在里面玩游戏。

因此,总的来说,mac作为主力机对我已经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。


改进的思路

简而言之,出于严谨,根据传统艺能,上手就直接拍了一套规则来解决这个问题。

总而言之,对于设备的需求是根据其便携性来看的,便携性的本质其实就是重量。根据不同的便携性来决定需求。

于是就对我当时的所有设备做了如下分类(老p社迷了):

重量 便携性 性能 举例
超重型 虽然可以移动,但移动成本相当高 相当高,要么显卡超群,要么内存cpu暴多 我的台式机、我的服务器
重型 可以移动,但比较重,移动体验差 高性能。各方面都得有点东西 我当时没有这样的设备
中型 移动起来不困难也不轻松 性能中规中矩。各方面都有缺陷,但也都能对付 那台旧mac,或者我没有的超极本
轻型 相当便携 低性能,能办公,能访问网页,能看视频 我当时也没有这样的设备
超轻型 几乎可以不用离身 低性能,不指望能做什么操作 手机

所以,说人话的方式就是,超极本无法满足我的所有需求,而且在部分场景其实不是特别适用。


新主力机

于是就有了现在手头的这台重型机器了:9代i7+32g内存+2060+ssd+hdd。基本就是我经济能力范围之内我能找到的最好配置了。然后没有采用双系统,而是直接装win10,开发环境是ubuntu虚拟机。原因是,开发环境并不应该包含各种奇妙的社交软件等等(主要还是不想在ubuntu里折腾)。至于重量的话,游戏本,懂的都懂。

体验来说的话,我个人还是比较满意。

游戏体验来说:

  • cpu的话,如果是祖传单核游戏的话,还是多少有些难受,但总体来说没啥问题。
  • 内存的话,毕竟32g,不至于,不至于。
  • 2060的话,光追是不可能光追的,毕竟风扇放在那里。多少有点浪费就是了。
  • 发热的话,不锁60帧的话,风扇声音很响也很吵。但是锁60帧的话,如果不是什么特别吃画质的游戏,感觉还不错,风扇在转,但是不吵。

开发体验来说:

  • cpu就还行,即使是在虚拟机里,也没有感受到啥cpu的压力。
  • 内存虽然32g,但虚拟机毕竟多少得留给宿主机一点。所以开发其实能拿到的就只有25g。还是多少有点不够,毕竟虚拟机里再起个Android模拟器,内存多少还是有些压力。
  • 硬盘读写似乎未见明显异常,开发还是老老实实用ssd。
  • 发热。即使把开发机(指虚拟机)里跑docker做Jenkins slave,然后一致跑build也没见怎么发热。

另外,虚拟机的额外好处在于,windows还是真的很好用,各类工具的支持相当可靠。比如1password,虽然在ubuntu里并没有很好的支持,但是我就根本不会在ubuntu里打开网页。更不要说微信qq之流。windows和ubuntu之间切来切去,各种丝滑各种爽。

总之,在有限的预算条件先,我觉得这个体验能支撑很久。


补充设备

对于中型设备,其实和公司配的mac几乎是一个意思。就是日常开发工作没啥问题。但一旦有什么特殊需要,基本就不能太指望。当然,我还是很有想法要自己搞一个超极本的,就本地写完代码,由超重型设备构建运行就行了。

对于轻型设备,增加了一台平板。这台平板其实主要就是拿来看视频。不过,这台平板几乎可以操作我所有的设施,只是体验不是特别好而已。而对于真正要长途跋涉、翻山越岭的场景,轻型的平板比中型的超极本其实要合适的多。

不过就目前来说,基本上所有定位的设备都至少持有了一个。也算是填补了所有的空白。


最后,这个总结一方面是固化未来的选择思路;二方面为未来可能出现的物资管理系统做一些基础的准备。